Friday, August 10, 2018

巴塔耶: 人通过消费“过剩”来获得快乐



我并不是很理解巴塔耶的思想。 倒不是因为看不懂他所描述的东西, 只是在逻辑的因果关系上找不到认同感。巴塔耶是法国哲学家,百度百科上对他的评价是:

“法国评论家、思想家、小说家。他博学多识,思想庞杂,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等一切领域禁区,颇具反叛精神,不经意间常带给读者一个独特的视角,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我读了《最简明的哲学书》中关于巴塔耶的介绍文章, 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下面几点:

  1. 人是”不连续“的存在。人总要死,即人的存在总会断绝。所以是”不连续“的存在。 反过来正因为人的存在是不连续的存在, 所以人在追求”连续性“;
  2. 在现实的世界里什么是连续性? 巴塔耶的回答是死亡。 他认为死亡不是出口, 而是通向永远的入口;
  3. 通过上面两点, 巴塔耶的结论是人就是在不停的追求”死亡“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看到这里, 就要问什么是不停的追求”死亡“了。 并不是单纯的指玩自杀游戏(当然了这也是一种)。 巴塔耶所指的是寻求体验近似死亡的快感包括亵渎神圣的东西(这话说的比较文明, 其实就是性刺激。把女性视为”神圣的东西“而去亵渎), 破坏规则等等。巴塔耶是这样总结这一追求快乐的过程的:

”人在这个社会里总是创造出过剩的东西, 然后通过破坏和消费这些过剩的东西来体验死亡的到快乐。“

比方说, 人类社会制定了很多其实本不必要的规则, 而这些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去破坏它们从而体验”死亡快感“。 而战争,屠杀等等的根本原因也是来自与人们追求死亡快感的需求。

坦白说, 对于巴塔耶的这一套说法, 我并没有因果关系上的认同感。我不太理解所谓死亡是”永远“, 是”连续性“, 而人是在追求”连续性“中的得到快乐的根据。 海德格尔说死亡是自由的权利, 这是说人若以为人生是苦, 死亡则可以说是人摆脱这种苦的一种无法剥夺的权利。而说死亡是通向永远的连续性, 则有些不知所云了。 至于通过消费和破坏过剩来得到快感, 也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以我的理解, 巴塔耶似乎想表达的是人有一种在打破常规,体验极限中追求快感的潜在需要。 也许有一些这样的因素, 可是把它放大为”人追求的永远连续性“这样一种定义人的本质的判断似乎有些过头了。 也许是我并没有完整的把握巴塔耶的思想吧。

巴塔耶的人生有些病态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 他曾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后来沉溺于尼采和弗洛伊德的思想, 27岁扔掉了他的信仰。从此他开始过着放荡的生活, 仅管在31岁娶了当时20岁的年轻漂亮的女演员, 但仍然过着眠花宿柳的嫖娼生活, 甚至据说还曾产生过奸尸的妄想。就是在这样放荡而无节操的生活中, 巴塔耶却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也许他的生活是为社会道德所不齿的, 但不可否认他的思想则是有独到之处的(虽然我个人并不完全理解)。

日本的经济人类学家(还有这么个专业?!)栗本慎一郎对巴塔耶的思想的表达是这样一句话:

”人就是穿着内裤的猴子, 为什么穿内裤? 就是为了体验脱掉内裤时的快乐。“

呵呵, 让我想起了弗洛伊德学生的那句话, 我觉的送给巴塔耶和栗本比较合适:

”先生们, 你们为什么要把一切搞得这么猥琐不堪呢?“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