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德里达:“言不由衷”


举一个以前举过的例子,当你看到一朵花的时候,你会想:

“这是一朵美丽的花”(1)

然后,你可能会说出来:

“这是一朵美丽的花” (2)

然后,你可能会写出来:

“这是一朵美丽的花” (3)

我们可以这样说,最初的所想(1)是“原创”;而所说(2)和所写(3)是对(1)这个原创的“复制”。在西方近代哲学里,一般认为复制(2)和(3)与原创(1)是完全一致的。(注意,不是说和客观的花一致,没有一朵花在客观上是美丽或不美丽的。因为那将意味着对一切主体来说那朵花都是美丽或不美丽的了)。而本篇的主人公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则持异议。他的异议主要在于两点:

  1. 复制与原创不可能完全一致;
  2. 根本就不存在“原创”、所谓的原创也只是从别处而来的复制。
首先来看第一点,复制与原创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时间上的迟延,当你在说你所想的东西时,存在一个微小迟延。这个微小迟延导致你说的和想的产生差异。第二方面是意思本身的差异,因为表达是用语言的,而语言是由限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构成的一种离散的“数字信号”。而思维则是连续的“模拟信号”。也就是说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类似于从模拟信号中取样的模数转换。无论取样的精度有多高,总会产生信息欠损。这种信息欠损并不罕见,每天都在发生。比方说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有时就会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的情况。德里达自创了一个词来表达这两方面带来的差异:“差延”(差异和迟延的合成语)。

那么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

“原创与复制哪一个更重要?”

近代西方哲学认为心里所想与语言的表达是一致的,所以不存在哪一个重要的问题。退一步讲一般的理解当然是原创重要了,因为复制毕竟是对原创的复制。但德里达却认为:

“复制比原创重要”

这个主张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1. 当“复制”(用语言所代表的记号的表达)一旦形成,“原创”(意思)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复制成为了一种并不依存于原创的独立存在;
  2. 根本没有“原创”的存在,所谓“原创”其实是对其他事物的一种复制所形成的。而这里的其他事物主要是由语言所构成的复制。
综上,复制一旦形成就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并对其他”原创”的形成产生影响。所以说复制比原创更重要。其实,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用我来写这篇短文的事来举个例子:
  1. 我对德里达的思想的了解是通过阅读«最简明的哲学书»这本书(“复制”)。但我不能保证我的理解和书中文字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2. 这种了解形成我对德里达思想的理解(“原创”)。所以说这个原创根源于复制(«最简明的哲学书»);
  3. 我的理解是似是而非没有系统的。但当我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它变得清晰可见。一旦我完成了写作,这篇文字就变成了独立的存在;
  4. 我不能保证写出来的文字与我头脑中的理解完全一致,只能说相近;
  5. 跟我最初读«最简明哲学书»时一样,读者看这篇文字时的理解与文字本身的含义有差异,同时也当然与我的理解有差异;
按照一般理解,对比原创和复制的差异可以来判断复制的正确性。但从上面这个过程来看即使是“原创”也是来源于一种有差延的复制。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东西呢?答案只能是不存在。换句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真理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后构造主义的代表观点。所以德里达是后构造主义或脱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 。

呵呵,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