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我们接着来看“庄严佛土”。这是指菩萨的修行。大乘菩萨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庄严佛土的过程。前文说过修大乘佛法首先就是要不仅要生出离心、而且要发菩提心。而菩提心又是由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构成。在佛教里对发世俗谛菩提心、又叫“发愿心”。而且对于所有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有四个共同的愿心叫“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四弘誓愿是所有修行大乘佛法的菩萨必须发的共同愿心。除此之外、各个菩萨还是可以发自己个人的愿心、叫“别愿”。
于晓非先生在这里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经常听到的阿弥陀佛的事。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的某一生里是一位国王。后来因为一心向佛、就放弃王位出家当了比丘。法名叫做“法藏”。在法藏比丘做菩萨修行的时候、据说除了四弘誓愿之外还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主要内容总结来说是:
- 要建一方净土
- 在这方净土上、无疾病、饥饿。所愿皆成。
- 在这方净土上、可以听闻佛法。风声、雨声皆是在说法。甚至闻树香即可修行佛法。
- 在这方净土上、可修不退转果。
- 对于愿意去这方净土的虔诚众生、在死的时候、阿弥陀佛会去接他去这方净土。这有个专门的词叫“临终接引”。
另一个例子是药师琉璃光佛、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和阿弥陀佛同样他也是发了十二个大愿、成就了他的一方净土叫“净琉璃世界”。因为药师琉璃光佛发愿是要度生前众生、而因为日出东方代表生、所以他的一方净土也叫“东方净琉璃世界”。
阿弥陀佛和药师琉璃光佛的从发心、修行、到在他的一片净土上成佛就是庄严佛土的过程。在这里、佛问:
“须菩提啊、你觉得菩萨有在庄严佛土吗?”
须菩提回答:
“不、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佛说庄严佛土、就不是庄严。是名叫庄严”。
这里出现了一个句式:“佛说XX、即非XX、是名XX。” 在佛教里称为“三段论”。这个怎么理解呢?于晓非先生说这就需要引出四重二谛中的后二重二谛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