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离一切相
【佛告须菩提:“(前略)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后略)”】
上次写到了忍辱波罗蜜、接着往下看。佛对须菩提说:
“所以、须菩提啊,菩萨应该摆脱对一切相的执着。发度一切众生之类入无余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不应受色香声味触法这六尘的影响,应无所住而生心。如果有所住、就不是菩萨该发的心了”
这里的“相”既是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对“我”的存在、也是泛指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发世俗谛菩提心、要脱离这一切相。佛接着说:
“所以我在前面讲布施的时候、说过菩萨的布施不应该执着于色。须菩提啊,菩萨是为了众生的利益、所以应该这样布施。何况、我还给你说过、一切相都是虚妄而不真实的。甚至你所布施的众生也并不存在。”
同样的话、以前在缘生/性空的这两重二谛上也解释过。简单来说、布施不应该受六尘的影响。比方说、为了喜好、名声等等而行布施。行布施在性空的胜义谛上来看、既没有行布施的菩萨、也没有被布施的众生、同样也不应该有“行了布施”这件事。即要看空结果、否则就不能对抗“我执”。
而现在、我们可以在假有唯名/“离言空性”的这两重二谛上再来看、“菩萨”、“众生”、“布施”这些都是名言。在“假有唯名”的世俗谛上、这些名言都是存在的、“菩萨”给“众生”行“布施”。而在“离言空性”的胜义谛上来看,名言也不存在。本来就没有菩萨、没有众生、也没有什么布施。不是说“布施了当作没布施”、而是“本来就没有‘布施’这么一个事物”。比方说佛在说法、在我们看来佛是在行法布施、而在佛的境界上本就没有“法布施”。因为佛就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就是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入无余涅槃。所以所谓“法布施”本就是原本如此的而不是特殊存在的。注意这里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为了让凡夫明白的“名言”、也本不存在。
同样的、以前用缘生/性空解释的内容都可以用假有唯名/“离言空性”来解读、只是在层次上更深入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