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福柯:看不见的监视者
构造主义认为社会中存在一种普遍构造,人们看似自由,但实际是在这种普遍构造所规定或所约束的范围里行动。就这一点来说这种普遍构造成为了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主体意识而改变的“真理”。也就是说对于构造主义来说,真理是存在的。与此相对,后构造主义则否认真理的存在。法国哲学家福柯在前期被认为是构造主义者,后期被认为是后构造主义者,而福柯本人自称为“历史学家”。
福柯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框架”(智慧的框架)。所以他的着眼点不是研究历史的发展趋势而是各个时期的智慧的框架,从而把握各个时期人们对事物的看法。福柯把中世纪以后的西欧分为三个时代来考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17、18世纪)和近代(19世纪以后)。福柯发现:比方说有A,B,C三个事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就是单纯的看待A,B,C这三个事物。而在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去分类。比方说A和B是一类,但C不是。最后到了近代,人们则从自身角度去看事物。比方说A对人有用,B和C对人没有用……。所以到了近代出现了很多以人自身为中心的人文学科,比方说经济学,语言学,民俗学等等。
在近代人文学研究主要基于作为人的主体意识,比方说“一个可怕的人”,并不是说这个人在客观上有多可怕。而是只要你觉得某人是一个可怕的人,那么这个人对于你来说就是可怕的。福柯把这这种作用于人的力量称为“权力”。福柯所说的“权力”不只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而是泛指从各个方面而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福柯对权力的解读引用了全景监狱(panopticon,也被译作环形监狱或圆形监狱)模型。
全景监狱是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一个监狱模型。这种全景监狱是这样的:
“监狱的中心是一座监视塔,围绕着这个监视塔建造一圈牢房。监视塔里的人可以看到每一间牢房里的犯人,但反过来牢房里的犯人看不见监视塔里的人。”
因为犯人看不见监视塔里面,在心理上一直认为监视塔里有人在监视着自己,所以一直循规蹈矩。即使监视塔里面根本没有人。福柯把这个全景监狱的模型应用到了人类社会。通过个人与社会接触,人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置于全景监狱当中。在人格里除了自己还有一个监视自己的存在。这个存在告诉自己,你不能买东西不给钱,不能闯红灯,要人多时要排队……。仅管实际上外界没有人在监视你,你也会自觉遵守人类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越是成熟和文明程度高的社会这种基于人类社会规则的“全景监狱模型”就越得到渗透。
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全景监狱模型非常类似于行为经济学中的frame模型。所谓“监视”就是把一些判断作为现成的规则建立起来,当遇到实际情况是时就套用这些规则作出判断。因为这种判断是现成的或者说既定的,所以是非常高效的。在帮我们瞬间做出处理生活中对与错的判断。但同时又有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正因为省略了对规则本身思考的过程,那么这个建立起的“规则”有可能是被诱导的,不合理的。举个例子,看一下下面这篇报道:
“某议员被爆定期去一家由某元A V女优经营的高级瑜伽酒吧练瑜伽。该酒吧也不禁止陪练女教练与顾客交换联系方式,约会等行为。”
“议员”这个词被高速处理后得到的结果是:
公职人员,用的纳税人的钱,品格超出常人的人……
“元A V女优”这个词被高速处理后得到的结果是:
不正经(甚至是道德败坏?笑),拜金主义……
“不禁止…约会等行为”被高速处理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四个字:卖淫嫖娼。
所以,一般人看到这则报道的第一反应是这个议员绝对有问题(贪污,腐败,生活不检点……)。这个所谓瑜伽酒吧绝对有问题(根本就是地下提供性服务的场所……)。
可是,实际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些判断。议员也是平常人,也需要健身和娱乐;元A V女优也只是经营者以前的职业,不代表道德上就是有问题的 。“不禁止……”等有问题吗?必须得禁止吗?这只是企业管理文化而已。而且即使这个议员去嫖娼了,也不代表他就是贪污,腐败了……。这一切判断都是短路思维的缺陷所导致的。无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frame还是全景监狱中看不见的监视者,都局限于所基于的现成既定的“规则”。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察觉,去问自己:
“我的判断所基于的规则本身是合理的吗?”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