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布施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讲完了发心、佛接着讲修行了。发了菩提心的众生就称为菩萨。菩萨不能只发菩提心、还要修菩萨行。关于大乘佛法的修行、于晓非先生说一言以蔽之就是“度众生”别无其他。
大乘佛法修行的具体方法、在以前稍微提了一下就是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在这一段里、佛以布施为例,说明了菩萨修行的法门。什么法门?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是这样一个法门: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于晓非先生说“菩萨于法”的“法”是“事物”的意思。可是这样解释不通了。我觉的是“道理”。“住”这个字不好描述、我想比较好的一个词就是“执着“。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菩萨按道理在布施时不应有执着、也就是说应该行不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布施。”
这里的“色、声、香、味、触、法”在佛教里称为“六尘”。佛教对于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有很多分类的方法。一种就是为人所熟知的五蕴:“色、受、想、行、识”。从左到右是由外界到内心的顺序。另外一种分类的方法就是“十八界”、六个为一组。共分三组: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这三组是有对应关系的、尘是外界;识是内在;根是在尘与识之间传达的器官。所以、六尘就是指
色:我们看到颜色:美、丑……
声:我们听到的声音:好言、恶语……
香:我们闻到的气味:香、臭……
味:我们尝到的味道:好吃、难吃……
触:我们接触到的感觉:冷、热……
法:我们意识到的东西:名声、知识、……
看到这里、你应该体会到佛说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意思了吧。简单来说、行布施不能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为什么?因为修行是基于“发心”、在这里对应的就是世俗谛菩提心。即“度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入无余涅槃”。如果是有住(执着)的布施、那就不是大乘佛法的修行了。举个具体的例子、记得小时候、中国大陆经济还比较落后,也就是穷吧。于是有香港商人提出要资助内地学校。但条件是把学校的名字要改成他的名字。比方说商人XXX 捐助一个小学、这个小学就要改名为“XXX小学”。在佛教看来、这种捐助当然也是善举、也是布施。但它是住于法尘(名声)的布施、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布施。而是“人天乘”的布施、来世可得人天果报。当然了,人家也不一定是佛教徒想的这么多了。
接下来不用说也能猜出来、佛要讲的布施就是对应胜义谛菩提心的修行了: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相”在上一篇文章中写过了。就是对那个常一不变的“我“从各个角度的表述:“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布施不住于相、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布施的菩萨是空、被布施的众生是空、布施这件事也是空;布施了还要当没布施、要在空上行布施……。(笑)
说的容易、做到很难。所以才叫修行。佛也明白我们凡夫是很难做到、主要是很难迈出第一步。于是鼓励我们了一下: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说为什么要在空上行布施、佛说因为这种布施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即福德无穷大。
在佛教来说、六度中的般若修行(即修智慧)是其他五种修行的统帅和眼目。而如果把般若比喻成鱼的话、那么“福德”就像是水。所以在前文“乞食”中写到过的那样、古印度的出家僧人把自己看作众生的“福田”、努力修行积累福德、然后反过来通过接受供养来把福德分给众生。呵呵、因为“福德”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测量。是如何滋养智慧的我也搞不清楚。就不纠结了。权且把关于福德当作佛教里一个不用论证的公理吧。
接下来佛就为我们解释“不可思量”到底有多大。为了好理解、佛就反问须菩提:
“须菩提啊,东方的空间有多大能测量出来吗?”
“测不出来、老师”
“须菩提啊、南方、西方、北方的四方的上下空间有多大能测量出来吗?”
“测不出来、老师”
这就是“不可思量”的大。呵呵、佛举的例子是再质朴不过的了。佛是唯恐众生不明白的。所以、都是用简单的话来说的。所以佛学不是神秘学。因为佛经流传千年、又是植根于古印度的文化、再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难免有不理解、难懂的地方。但尽量还要应该从逻辑上来理解它、而不是把它神秘化、过度解释。佛教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很多人都能理解佛经的意思、认同它的说法。若佛法本是神秘学、搞不明白他说什么。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生命力了。相信古印度人读佛经并不困难。不单是佛经、咱们中国的四书五经也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佛总结了一下、
“须菩提啊,菩萨要在空上行布施、这样布施的福德不可思量啊。菩萨要按所教的这样安住啊“
前文说过大乘佛法最后的安住就是“不住”。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在本节里、佛以布施为例说明了修行的法门。而其他五种也是异曲同工。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