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三界四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从第九段(今天这一段)到第十七段是解说如何破除修行中的种种障碍、在佛教里成为“离诸障”。在修行的种种障碍中、最根本的叫“慢障”。这里的“慢”是傲慢的“慢”、又叫“增上慢”。什么是“增上慢”?就是由于自己的修行获得的进步而生起的慢心。而其中以自己证得的每一步的境界为实有是最根本的增上慢。其根本原因就是执佛法为实有。我学了什么什么经、修了什么什么行、证了什么什么觉、得了什么什么果……在这一节里、佛和须菩提的问答就是在说修行得到的果位是空、不可执着。这里是用修行小乘佛法所得到的各个果位来举例作说明的。

在小乘佛法里、认为凡夫不能实现寂静涅槃主要是有两种“惑”(糊涂)的存在:“见惑“和“修惑”。前者是指不能见道;后者是指在多生累劫相似相续的前世今生中积累的对凡夫世界的真实的执着(增益)。所以、小乘佛法的修行主旨在于消除见惑和修惑。根据修行的程度分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个果味。在说明果位之前、先介绍一下佛教的三界。

欲界

有着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生活的世界。即前文所述六道众生所生活的世界。

色界

摆脱了淫欲和食欲的众生所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欲望和烦恼。但还有物质的存在,受物质的束缚。

无色界

完全摆脱物质的束缚的众生所生活的世界。五蕴中只剩下“受、想、行、识”。

要明确的是在这三界中的众生都还在轮回。都不是涅槃境界。好了、接下来看小乘佛法的各个果位:

须陀洹

这是小乘佛法的初果、见道位。当你修成须陀洹果后、“见惑”就消除了。但是、想要达到涅槃的境界,还要经历七次生死、所以又叫“入流”。“流”就是生死的意思。

斯陀含

这是小乘佛法的二果、也叫做“一往来”。修惑一共分九品(九个层次)。当你修成斯陀含果时、前六品就被消除了。但是要完全消除修惑、还得在欲界经历一次生死。所以叫“一往来”。

阿那含

阿那含是小乘佛法的三果。修成阿那含果、九品修惑就完全消除了。修成阿那含果的众生生活在色界或无色界、不用再到欲界经历生死、所以又叫“不来”。

阿罗汉

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修成阿罗汉即得涅槃寂静。

知道了小乘佛法的各个果位,接下来就可以回去看经文了。明天再写吧。:)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