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约翰·洛克:人生来如白纸一张


斯宾诺莎把人的主观和世界的客观用一元论(“神”即统一的自然规律)来解释、从而回避了笛卡尔带来的主观能否正确认识客观这一问题。但毕竟回避了人的主观认识这一问题。因为主观和客观都是基于统一自然规律、所以主观可以真确认识客观。这只是一种“应该如此”的假设。

回归主观这一话题、来重新挑战人的主观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客观客观这一课题的是:约翰·洛克、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他们三个人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洛克(ロック)生活的时代是英国政治大混乱的时代。人民对国王的信赖已经摇摆不定了。如何定义国民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是政治哲学上的重要话题。在这个时代里、洛克倡导的思想就是国民和国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基于契约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契约论。核心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个单独的个体通过缔结某种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国家”

对于社会契约、同时英国的政治哲学家的托马斯·霍布斯主张:

“一旦基于契约的国家诞生了、个人就必须遵守国家的命令”

与此相对、洛克主张:

“即使在契约缔结之后、国民依然保有作为个人的权利”

也就是说洛克倡导的是国民主权而非绝对的国家权力。就是这个政治哲学家洛克在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上提出了这样一个看法:

“人生来如白纸一张。然而在有了感官机能之后、通过感官上的经验(如冷、热、明、暗、柔软、坚硬……)等等来形成种种观念(如喜、怒、哀、乐……)等等。这些观念最终形成人的主观意识的全部”

洛克的观点首先否定了人的生得观念(即人生来就具有某种知识或观念)。其次、把客观世界摆在了主观认识的基础的位置上。即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不是平等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主观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这个观点在我看来很完美。但洛克的这一说法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

“那么、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

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也完全可能是基于感官传达的某种虚妄的假象而形成的“错误的观念“。对于这一点、洛克之后的两个人乔治·贝克莱与大卫·休谟做了补充。

贝克莱(バークリー)的主张很有意思:

“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或者真实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对我们人类来说毫无意义”

我们只能通过感官来认识是世界、换句话说对我们有意义的只是我们能感知到东西。对于感知不到的存在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概括来说:

“存在的只是主体的‘我’。事物的存在是基于‘我’是否能感知到。感知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

哇哦、充满了唯心主义的色彩。在我个人看来贝克莱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很有意思、比方说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这个话题:

“你相信有鬼吗?”

有些人觉得能感觉到“鬼”的存在、所以他/她相信鬼存在。有些人感觉不到所以不相信。呵呵、用贝克莱的说法、对于前者鬼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后者这是不存在的。这种结论是荒诞不经的。

但由此反过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基于贝克莱思想的论证“我们是否能正确认知客观世界”这一课题的方法!那就是:

“如果我们每个人所认知的世界是无法直接论证真实的、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个人对于一个东西都有相同的认知。那么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个东西是存在的、而且我们的认知是正确的!”

对于“鬼”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对于“鬼”的存在性是打疑问号的。但是对于苹果、汽车、颜色……这样的东西来说、大多数人是持有同样的认知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侧面来论证了这些东西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对这些东西的认知是正确的!

如果说贝克莱的观点还有一点儿唯物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大卫·休谟(ヒューム)的观点就接近佛教的“空”了:

“世界不存在、我也不存在、自然科学上所定义的因果关系也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感觉’的集合”

这个!?我没有解释这个“感觉的集合”的自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并传授给我。:)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