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是法国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曾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却成了第一个以个人意志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人。萨特在哲学上受到胡塞尔的影响很大、曾专程从巴黎赶往柏林仅仅是为了听胡塞尔的一堂课。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以研究主观意识为中心的。萨特的研究对象同样是主观意识、但他主张:
“人的意识会把它所储存的感情、印象等等逐渐淡化从而使一切变得无意义”
在他的小说《呕吐》里描写了一个这样一个孤独的年轻人。
“他每天做的事就是去去图书馆做历史研究。时间一长他慢慢觉得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了。图书馆、树木、天空、美术作品、星期天、和友人的对话……这一切都变得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但对于自己毫无意义。他开始变得厌恶这一切了。接下来、这种厌恶感转到了自己身上。没有正式工作、没有亲人、每天做一些还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成果的研究……逐渐产生疑问:‘究竟我为什么活着?’”
萨特通过他的小说表达了意识对人的一种消极影响。物不存在意识所以不会产生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实存问题、而人因有意识则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可意识偏偏又会逐渐淡化人的感情、印象从而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但萨特并不否定意识。仔细思考一下、正因为人的意识会让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意味着人可以产生对现状的不满、而不断超越自己。与物不同、人的这种由无意义产生的不满推动了人的发展。萨特称之为“自由”。他的主张是这样的:
物的特征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比方说汤勺的本质是用来舀汤、正因为有这个本质的出现、才导致人做出汤勺从而有了汤勺的存在。而人则不同、人是先有了存在、再去寻找自己的生存意义(本质)、人存在的本质又不是事先决定的、是可以自己选择的。这就是“自由”。但自由又是伴随着责任的。那就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承担后果。
如果选择做医生就要有救死扶伤责任。如果选择政治家就要有服务大众的责任……。如果对社会不满、就去改变它。这就是萨特的“社会参加/政治参加”。所以当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时、意味着你该重新作出选择了、而这种选择因为伴随着责任从而又必须是慎重的。
萨特是偏向马克思主义的、他同情共产党人。曾于1955年访问中国参加了建国6周年国庆典礼。最后对于拒绝诺贝尔奖的原因、萨特是这样说明的:
- 萨特拒绝接受一切官方授予的荣誉。他认为作家应该靠行动也就是他的文字来打动读者。而荣誉和头衔会给读者施加压力;
- 接受荣誉的人会把授予他荣誉的机构牵扯进去。比方说萨特同情委内瑞拉游击队、这本是他个人的事。但如果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头衔、就会把作为机构的诺贝尔奖牵扯进去。所以作家必须拒绝体制化;
- 在文化战线上有东西方对抗。而出生于资产阶级的萨特是同情社会主义的。他愿意同两种文化的人交流。所以不愿接受来自两阵营的荣誉;
- 诺贝尔奖虽然名义上不是西方阵营的奖项。但在实际上变成了西方阵营的奖项。这也不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能掌控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