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海德格尔:因“察觉”而了解自己


读《最简明哲学书》中的海德格尔这一篇、让我有点儿费劲儿。因为很多地方的文字不知道到底想说什么。不过哲学书好像终究会变成这样。即使是“最简明”的(笑)。就按我的理解来写吧。总体来说好像有以下几个观点: 

  1. 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是不同的; 
  2. 通过“察知”(気遣い)、人们来了解自己; 
  3. 死亡不是绝望而是自由。 
首先、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是不同的。不同点在于“心”的存在。对于人来说、物是对象。而“心”则是有捕捉、认知物的功能。反而物则不具有这种功能性。但同时“心”又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所注目的话题像“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存在意义的问题。称为“实存”问题。

海德格尔就是对这一课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一般认为人认知世界是这样的。先有世界的存在和秩序的存在、人在世界之内来认知世界(内世界存在)。正如前文约翰·洛克所说的那样、人生来如白纸一张、通过感官来认知世界从而形成经验。而海德格尔则用反向思维提出这样的观点:


“人的存在是前提。而作为认知的结果、物的世界慢慢在人的意识上显现出来”(世界内存在)

这个观点虽不好理解、但比较容易地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不否认外界世界的存在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对同一个世界人会有不同的认知。海德格尔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形成自我、继而了解“我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实存问题。

其次、这个物的世界在人的意识上显现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海德格尔认为是“察觉”(気づかい)。比方说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存在对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意义。但当人有饥饿感、并认知到这个苹果可以吃的时候、苹果的存在就对人有意义了,即在人的意识上就形成实存。这个就是“察觉”。在另一方面对于苹果、有人因为喜欢酸甜味而喜欢苹果、有人则不喜欢。所以苹果在对每个人来说的实存的程度又是不同的。

那么当我们把对象从苹果转移到“心”上来的时候、就需要通过对心的察觉过程来找到“我为什么活着”这样的实存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显然又是因人而异的。

最后是关于死亡的话题、克尔凯郭尔认为死亡是人的最终宿命、因为消灭了人所需要的可能性所以是一种绝望。但海德格尔不这样认为。他反过来认为死亡是一种权利。你可以把你的财富赠与他人、但你不能把死亡的权利转让。这是你走向自由的最后手段。海德格尔并不是在鼓励厌世者自杀、而是在意识到自己拥有走向自由的死亡的权利这一基础上去活着、因为意识到这一点人世的苦就变成仅仅是一场经历而已、不应该成为负担。因为我们都有走向死亡的自由的权利。呵呵、所以对于相信三世说古印度人来说、这种权利也不复存在、所以会有精神恐慌。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释迦牟尼的觉醒。

最后说一下海德格尔、他与尼采不同。他是忠实的纳粹党人。虽然在哲学、心理学和神学的领域有很大的成就、但这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