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卢梭:感性在理性之上

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以此为后盾逐渐开始要求自己作为个人的自由和生存的权利。这就成为了欧洲各地的推翻国王专制的市民运动社会大背景。在英国、发生了基于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名誉革命等等。而在法国革命的思想来源于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简单说来就是把原本只有一部分人所理解的理性思想推广到一般大众中去。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件事就是《百科全书》的发行。这部书的目的是把各个领域的学问传授给更多的人、而撰写百科全书的学者们则被称为百科全书派。可是、百科全书派中却出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分子—卢梭(ルソー)。

为什么说卢梭是“离经叛道”的?自笛卡尔以来法国的思想风潮是一边倒的、那就是追求理性。而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卢梭提倡的观点如下:

  1. 感性(感情)高于理性;
  2. 文明是一种罪恶;
  3. 在社会契约论方面、否定国民权力、提倡一般意志。
说卢梭是离经叛道的异端分子不为过吧?卢梭的思想使他站在了社会的对立面。可是当我们具体地来看他的观点、就可以感到卢梭的伟大。

“感性高于理性”和“文明是一种罪恶”其实是属于一个论题的。卢梭说:

“人生来原本性善、但在文明社会中学会了欺瞒与伪善。文明是一种罪恶”

观点好像有点儿偏执、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人天生本是感情动物。但生于文明社会则接受文明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条条框框的束缚。又被迫要用所谓“理性”来压抑人与生俱来的情感。这样的结果就是带着面具般的生活、学会了欺瞒与伪善。所以、卢梭主张感性高于理性、即尊重人与生俱来的感情比宣扬理性更为重要。但是、即使说文明社会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一种罪恶、但也不可能重新回归原始部落社会。卢梭主张的不是推翻文明社会、而是通过改革教育来改造文明社会。把教育的主旨从纪律、规则、奖励和惩罚等等转移到爱、同情心、为他人着想之心等等上来。卢梭关于教育的著作《爱弥儿》(エミール)在当时虽然被禁、可后来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卢梭思想和中国儒家思想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在儒家孔子不谈人性、孟子说人性本善、到荀子就说人性有恶了。而所谓的恶就是指人的自然属性、相反人的社会属性称之为“伪”、则是人性中善的部分。荀子主张要通过“礼”来规制人性中恶部分、即人的自然属性。到了宋代的朱熹更是把这一观点发挥到极致、打出“存天理、去人欲”的口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就人性中的善恶来说、卢梭和荀子、朱熹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卢梭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提倡的一般意志。卢梭批判的是约翰·洛克提出的如下观点:

“一个个单独的个体通过缔结某种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是国家。即使在契约缔结之后、国民依然保有作为个人的权利”

即关于国民的权利的主张(参见前文“约翰·洛克:人生来如白纸一张”)。洛克的国民权力论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隐含着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

“国民的私有财产通过法律得以正当化、结果是富人的财富得到保障、对于穷人没有任何恩惠。导致不平等不断扩大。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不断强化。”

所以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本质上就是给富人们代言。与此相对的、卢梭提出了一般意志、即社会全体意志。指的是:

“实现社会全体利益的最大化的社会意志”

个人放弃自我权利、按照一般意志的理念把权力移交给代言人。代言人则按照一般意志的理念来行使权力实行国家运作。而当国家运作出现问题时、依照社会契约理论、重新缔结契约实现国家的再建。卢梭的这种基于社会契约的国家、社会的重建思想是导致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启蒙思想之一。而在个人的权利放弃这一点上对共产主义的革命理论也有一定的影响。

卢梭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出生9天后母亲去世。10岁的时候父亲失踪。卢梭寄居在当牧师的叔父家长大。当过学徒、家庭教师、男仆等等为了生活什么辛苦的工作都做。他的学识全部是自学、基本没受过正规教育。因为与主流思想的格格不入、他的著作《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成为禁书、自己也被冠以“冒渎政府与宗教”的罪名被通缉。卢梭因此逃往瑞士。但在瑞士仍然受到迫害、后来接受大卫·休谟的邀请来到英国。然而很快因和休谟关系恶化、改名换姓回到自己的祖国法国、最终死于法国。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