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前文所描述的那样,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这样描述:
“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必须遵循我们所要认知的对象本身。但是在这个前提之下,对于扩张自己的认知这一企图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转换一下视角呢? 从相反的角度也就是说对象是必须遵循我们的认知这一角度去尝试一下呢?”
首先, 我们来看为什么康德要否定“对事物的认知必须遵循我们所要认知的对象本身”这样一个传统的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说法呢?以下我按照我的理解做一个解释。并不一定正确。为了把问题简单描述出来,我在这里描述两个场景:
场景一:美丽而宁静的世界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的清晨,你带着你心爱的小狗卡尔来到山边的林荫小道上散步。阳光从树林间照射下来撒在小路上露出斑驳的痕迹,除了偶尔冒出几声清脆的小鸟叫声之外,四周一片寂静。翠绿的树木,路边淡红色不知名的小花,以及拂面而来的清风中所夹杂着的淡淡的泥土的气息都让你感到十分惬意。
“多么舒适宁静的清晨啊”,你发自内心的感叹。
场景二:嘈杂单调的世界
可是,卡尔却显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不停地东张西望来回乱跑着。这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就在你和卡尔散步的附近有几个孩子正在那里拿着一个犬笛在吹着玩。人类能够听到的声音的最高频率是20000赫兹,而犬笛可以发出22000赫兹左右的声音。所以你虽然完全听不到, 但你的爱犬卡尔却一个调都不落的听到耳朵里。这是非常嘈杂纷乱,让它烦躁不安的。虽然你有点儿同情卡尔,但你更加赞叹卡尔超出人类的听觉能力。但是,你也许不知道卡尔其实是个黄绿色盲,人类的视觉神经有大约120万根,但狗的视觉神经只有17万根。所以卡尔看绿色是接近土黄色的,而它看红色是淡灰色,更不幸的是它的视力只相当于人类的世界里的0.3!所以,在你眼中美丽宁静的世界,在卡尔眼里却是嘈杂,模糊而单调的。"可怜的卡尔,绿色的树,红色的花在你眼里却是土黄色和灰色的......这么美丽的世界,你却看不到",在得知真相后你不禁为卡尔惋惜。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就在这时,在树后面有一个超级生物正把你的感慨全都听到了。这个生物的视觉能力超出人类的可视光范围,它可以看到红外线和紫外线范围的光。
"愚蠢的人类啊,树本来是xxx色的,他们却看到的是绿色的。", 这个超级生物撇着嘴冷笑着......
呵呵,在上面这两个场景中,同一个世界在人("你"),狗("卡尔")和不知名的超级生物来看是完全不同的。
人:美丽,宁静的世界
狗:单调,嘈杂的世界
超级生物:和人与狗不同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世界
那么,如果问题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样子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这三个生物会作出不同的回答。而且重要的是他们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才是最"真实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作出以下解释:
“客观世界的真实样子只有一种,只是因为观测者的能力不同所以得到不同的结果。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提高我们观测世界的能力我们将不断接近世界的真实样子。”
这个也许是大多数人都赞同,比较合理的解释。但是按照这个思路,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的真实在主观上会在不同的时期会展示不同的样子。换而言之,对于这个“真实”在主观上的认知是不断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意味着主观认知永远也无法抓住世界的“真实”。呵呵,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了金刚经里的那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在任何时期,我们所认知的都只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展现给我们的“相”。虽然我们相信然而我们无法断定这个“相”比昨天的“相”更接近真实。所以,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就走进了死胡同。因为在这个思路的延长线上,包括科学发展在内,我们对于扩展自身的主观认知能力的一切努力都变的是徒劳无功的了。因此,康德否定了这种"主观认知必须遵循认知对象本身”的观念,并认为这是"自古希腊以来一切哲学失败的理由"。他的哥白尼式逆转的思考是:
"认知对象是遵循我们的主观认知的"。
今天就写道这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