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伊曼努尔·康德


1724年4月, 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当时德国东普鲁士的首都柯尼斯堡(二战结束时,根据《波茨坦协定》被划归给原苏联,即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康德的父亲是一个制作马具的皮革匠人。康德在家里的九个兄弟中排行第四。所以康德的家庭出生并不高贵而是属于一般平民家庭。


1740年在康德16岁的时候,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哲学部学习。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等工作过着清贫的生活。在这一段时期内康德发表了包括其处女作《活力测定考》在内的很多著作和论文。


1770年在康德45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的正教授。而作为教授的就任论文,康德发表了《感性界和知性界的形式与原理》。


在此之后,康德进入了被哲学界称为“沉默的十年”的时期。直到1781年在康德57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但《纯理》过于抽象难懂了。 按康德自己的话说,要想把这部书写的简明易懂那还得多花几年时间, 而他担心如果那样的话他会完不成著作。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他的身体远比他自己想象的要好的多。 在1783年他出版了《纯理》第一版解说书性质的著作《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接着在1787年他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第二年的1788年出版了《实践理性批判》, 1790年出版了他的三大批判书的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在这一段时期,康德两度被推选为柯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的名誉达到了巅峰。


1804年以79岁的高龄因身心衰竭而去世。


1900年《康德全集》开始在柏林刊发。直到现在刊发还在进行中, 并没有结束。其中


第一卷到第九卷是康德著作;

第十卷到第十三卷是康德的往来书简;
第十四卷到第二十三卷是康德的遗稿;
第二十四卷开始是康德讲义录;

直到现在庞大的讲义录还在陆续整理出版中。


就像以前在《最简明哲学书》中介绍康德的时候写过的一样, 康德被誉为继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那么康德哲学自然有被如此推崇的理由。关于这一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的一个问题就可见端倪: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呵呵, 这个问题很突兀, 很哲学。用一个稍微好理解的例子来解释就是:


“像「1+1=2」这样的我们人类主观意识上建立起来的理论为什么能完美地匹配客观的自然世界?“


这是一个我们一般人平常不去思考的问题。数学理论是在人类的主观世界上建立的理论。为什么能够完美地匹配自然界中的现象?仔细想来这不令人深思吗?甚至有这样一句名言:


”上帝是用数学这门语言来书写自然这本大书的“


那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要讨论的就是为什么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写成的?这是如何可能的。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恢宏壮观的话题。


在另一方面《纯理》非常之难懂是需要学习的。比方说上面那一句“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该如何理解? 呵呵,在这里我按照自己理解试着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所理解的知识和经验都是由一个个判断构成的,像


”天是蓝的“

”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 (这里的“广延”即“体积”, 这是康德最爱举的一个例子。)
"康德是单身汉"
。。。

而通过对这些判断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可以对这些判断进行一下归类。首先来看这一句:


”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这一句话中的“没有结婚的男人”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分析”单身汉“这个主语得到。也就是说这个判断不会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或经验,这种判断称之为”分析判断“或者”说明判断“。而”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这个判断也是同样的属于分析判断。


而于此不同的是:


”天是蓝的“

”康德是单身汉“

这样的判断则是无法单纯的通过对主语的分析得到结论。得到结论需要积累知识和经验。这种判断称为”综合判断“。


到这里为之,我们对判断作出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这样的两个分类。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样几个判断:


“A即不是非A”

“中国足球队拿不了大力神杯”

第一句话“A即不是非A”是无法反驳否定的,这个判断是”先天“正确的。也就是说其正确性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而后一句”中国足球队拿不了大力神杯“则不是必然的。虽然说到目前为止都很难让人家带咱们一起玩,更别说拿大力神杯了。但以后说不定哪天中国队奋发图强, 创造奇迹了呢。所以这样的判断的正确性是“后天”的,也就是说具有偶然性的。所以, 从这个角度我们把判断又可以分为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这两类。


综上所述,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把所有判断归纳为下述4类:


1. 先天综合判断

2. 先天分析判断
3. 后天综合判断
4. 后天分析判断

其中显而易见第四类的“后天分析判断”这个分类是个空集。因为作为说明特性的分析判断是不具有偶然性的。而第三类的”后天综合判断“(比方说上面举的中国队拿大力神杯的例子)和第二类的”先天分析判断“(比方说上面举的「A即不是非A」这样的逻辑命题)明显都是存在的。


但是,我们最关心的是:


"第一类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若存在那么是如何可能的?”


因为它是先天的,所以其正确性是具有普遍和必然性的, 而又因为是综合判断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的,是比分析判断更加有意义的。


那么这样的“先天综合判断”存在吗?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句话:


“1+1=2“


像这样的纯粹数学知识难道不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吗?呵呵, 我们得到了一个让人兴奋的结论。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这种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如前所述这是一个恢宏壮观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序言中有这样描述:


到目前为止, 我们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必须遵循我们所要认知的对象本身。但是在这个前提之下, 对于扩张自己的认知这一企图我们所作的任何努力都注定是徒劳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转换一下视角呢? 从相反的角度也就是说对象是必须遵循我们的认知这一角度去尝试一下呢?


康德的这种在认识论上的大转换在哲学史上被称为“哥白尼式轮回”。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话题注定要回到笛卡尔的那个古老的问题:


"主观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客观?“


让我们来看看康德的答案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