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苏格拉底:知道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ソクラテス)的哲学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就是:

“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换一句话说就是对于未知的东西不要装作我们好像知道一样。看到这里、我们立刻想到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论语里、孔子用这句话告诉子路如何做学问。而苏格拉底用几乎相同的话告诉世人如何去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生活在古希腊的雅典。当时古希腊是由一个个都市国家所构成的。所谓都市国家就是一个都市规模的地方有着类似国家的行政权力和政治体系。而雅典就是当时希腊出于中心地位、最强的都市国家。

都市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构造、就是在国家的正中会有一个山丘、在山丘之上修建神殿。而在山丘脚下会有一个广场称为“集市”(アゴラ)。在当时的希腊实行的是一种民主政治、但和现在的民主政治不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的政治体制。人民分为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和奴隶。能参与政治的只是贵族和平民的男性。女性的地位和奴隶几乎相同没有权利参与政治。奴隶从事劳动、贵族和平民在战争时武装起来参加战斗、而在平时呢?呵呵、什么也不干。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会聚集在集市上来议论各种话题。

在这种集市讨论中、就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一部分人。他们或知识渊博、或能说会道擅长辩术、成为老师一般的存在。人们称他们为sophist、褒义一点儿的翻译是智者;贬义一点儿的翻译就是诡辩家。这些sophist教授别人政治的知识或辩论的技巧、从而收取学费。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在同波斯帝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在战争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都市国家雅典走向了最盛期。然而在随后同另一个都市国家斯巴达的战争中雅典失败了。长达30年的战争使雅典几乎变成了废墟。政治变成了目光短浅的决策和掌握权力者为中心的众愚政治。人们的道德水平低下、集市讨论也变成了以在辩论中取胜为目的而并没有内在实际意义的活动。

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以普罗泰戈拉为(プロタゴラス)代表的相对主义。代表的一句话就是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单来说就是“对各种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集会辩论中、如果说出这一句话、那么对方是无法反驳的。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的功绩在于把哲学的对象从“万物的根源是~”这样的外部世界、扩展到了人本身。但在另一方面、尽管这句话是对的、但对于人们追求真理并没有指导意义。反而哲学的思维停滞在了这一句话。

救世主是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四十多岁的时候、神殿的巫女发表了神的宣告:“无有智者能过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很吃惊、他开始思索为什么神选定的是自己。于是他周游各地与各地被称为智者的人讨论。他得出的结论是

  1. 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大有人在;
  2. 没有一个人什么都知道;
  3. 自己与这些人最大的区别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这些人对于不懂的东西也作出懂得的样子。
苏格拉底从而领悟了“知道自己的无知”是走向真理的正确路径。于是他到各处与人对话、而所谓的对话其实就是提问题。最基本的模式是这样的:

苏格拉底:“XX是什么?”
对话者:“是xxxxx。”
苏格拉底:“那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通用的XX是什么?”
对话者:……

即通过这种“问题攻击”让对方词穷、从而明白自己的无知。明白了自己的无知才能进一步去探索真理。苏格拉底用这个道理唤醒人们停滞的哲学思考。

苏格拉底成为了当时有名的智者。然而由于自己的学生参与了斯巴达战争后的政变。苏格拉底受到牵连被判处死刑。但是判决给了苏格拉底30天的死刑执行缓刑期。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因为几乎是告发苏格拉底的人自己也不希望看到苏格拉底死。人们都希望苏格拉底逃离雅典。但苏格拉底并没有逃、最终按照判决饮毒酒自尽。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哲学史上的谜。基本有两种看法、一是苏格拉底是相信灵魂不灭的、并不畏惧死亡;另一种是苏格拉底至死也不愿背叛雅典。

(附图是名画《苏格拉底之死》)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