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0, 2018

拉康:人的无意识来源于语言


弗洛伊德说人的意识领域之外还存在“无意识”的领域。但弗洛伊德是把这个“无意识”领域当成一个既存事实来论说,而并没有去分析这个“无意识”领域是如何形成的。对这一问题做出挑战的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拉康。

拉康说,刚出生的婴儿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肢体 。当手脚不由自主的动的时候,他们会睁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自己的手脚。在这一阶段,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这样的状态会在6到18个月内结束。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通过接触外界形成对自我的认知:

  • 妈妈并不是什么都按我的想法来做的,她并不是我;
  • 手,脚和身体的动作都跟我想的一样,接触到的东西都有感觉,它们应该是我的一部分;
  • 在镜子里看到一个小人儿,他的一举一动和我想的一样,这也许就是我吧;
.....

婴儿通过这样的方式首先区别自己与其他事物的存在。

接下来,在于外界的接触中形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该做什么,我不该做什么等等这样关于自我的经验与观念。比方说我把水洒在电脑上爸爸批评我了,所以这是不对的。爸爸妈妈每天早晚都刷牙保护牙齿,这是对的,我也应该这样等等。这些由外界接受的经验和观念形成初步的自我认知。这种来源于外界的认知并不是人的天生情感,反过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在很多方面是压制人的本性的。在这种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的“无意识”领域。而因为这种认知主要来自于与外界的语言交流,所以拉康说:

“语言形成了人的无意识”

再接下来,人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外界接收信息形成对自我,而开始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独特的自我,并把这种自我向外界表达出去 。而这种表达同样也是主要靠语言。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拉康哲学。在文面上,拉康的观点主要是初期的“镜像阶梯”理论,和后来的关于从人的角度看世界的三个不同状态的理论:
  • 象征界
  • 想象界
  • 现实界

“镜像阶梯”是指人通过与外界的接触,特别是语言的接触而形成自我。外界对于“我”来说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了解我是谁,谁是我。

象征界就是指上述婴儿的初期认知状态,逐步区分我与他人。想象界是通过语言来认知的外界世界并基于此形成自我。比方说,哪儿发生了车祸,在传闻与报道中收集信息,通过对事件的想象形成一种认知:酒驾太危险了,我绝不能酒驾等等。但是这种想象界的认知并不是完整的,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因为人对真实的客观外界是无法完整认知的,理性是有局限的(参考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新闻报道都是断片化而不完整的,都是片面的。最后是现实界,像刚才所说的现实是无法用语言完整描述的的,所以当想象界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期而遇,看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有时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就是产生引发精神病的要因:焦躁,暴躁,空虚……。

“我们永远无法完整了解现实,现实与我们的认知永远存在着差距。”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更容易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去理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样的宿命论观点了。这是我度读拉康的最大体会。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