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有写≪纯理≫了。呵呵,一是因为最近比较忙,二是因为接下来的这一段比较难理解。即使想写,也不知从何写起。
在前文,康德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认知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我们的感觉器官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模式来进行认知的。反之,对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比方说神,灵魂等等,我们是无法认知的。尽管我们的理性往往会误导我们,让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去认知这些东西。这就是传统形而上学失败的根本原因。
好了,我们知道了从经验论的角度上,我们的感觉器官(感性)是通过世界和空间这样一个模式来认知对象的。换而言之,
“我们的感性受到物自体的触发(虽然这种机制是不可知道的)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形成对象”
但康德告诉我们这是不够的,感性只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素材,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来形成我们的认知。这一部分涉及到“知性(悟性)”(参见前文“《纯粹理性批判》的轮廓”)。也就是说,知性(悟性)是从合理论的角度上来看的,是不依赖于经验是先天的。没有知性(悟性)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混沌的对象,而无法认知它。
就如同时间和空间相对于感性一样,知性(悟性)也遵循一定模式。康德总结为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内包括四个判断形式,共十二个判断形式。
• 量的范畴
• 质的范畴
• 关系的范畴
• 样态的范畴
我们的知性(悟性)就是在这四个范畴的基础上来处理感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提供的素材,从而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即对象。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陆续描述这四个范畴的具体内容。但在此之前,我在这里把全部线索梳理一下,从而看清楚康德的“哥白尼逆转”的全貌。
• 量的范畴
• 质的范畴
• 关系的范畴
• 样态的范畴
我们的知性(悟性)就是在这四个范畴的基础上来处理感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提供的素材,从而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即对象。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陆续描述这四个范畴的具体内容。但在此之前,我在这里把全部线索梳理一下,从而看清楚康德的“哥白尼逆转”的全貌。
课题
如前文所述,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初衷是回应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否定。也即
“因果关系无法用经验来验证,从而是不成立的”
康德的解答
康德的回答的思路如下:
- 我们所认知的事物不是外部客观存在的物自体的世界,而是在我们主观上的认知对象;
- 我们所认知的对象是遵循我们的认知的(哥白尼逆转);
- 我们的认知是基于感性(经验论)和知性/悟性(合理论)的结合而形成的。换而言之,我们所认知的对象是遵循我们的感性和知性/悟性的规则的
- 感性是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之上的,所以我们认知的对象也只能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之上。
- 知性/悟性是先天的并且是建立在四个范畴之上的,所以我们认知的对象也必然是遵循这四个范畴的。
- 这四个范畴之一的关系的范畴中的一个判断形式就是因果关系,所以我们的认知对象遵循因果关系也是正确无误的。
看到这里,《纯粹理性批判》的整体思路就很清晰了。
呵呵,接下来我会陆续描述知性/悟性所基于的四个范畴的具体内容。按照上述思路,这四个范畴会解释这样的问题:
“建立在我们主观认识上的数学,自然科学等理论是如何可能的......”
因为如果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知性/悟性所基于的这四个范畴之上的话,那么认识的对象(我们所说的“世界”)遵循这些理论也无疑是正确无误的,而且是先天的不须经验论证的。
呵呵,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