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康德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十年前,就任柯尼斯堡大学伦理学•形而上学教授的时候发表了就职论文《感性界与知性界的形式与原理》,也被称作七〇年论文。
康德曾把这篇论文寄给当时德国的著名学者兰伯特(德国数学家)和门德尔松(没错,就是那位著名作曲家),向他们征询意见。
兰伯特的回复是:
“一切变化都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脱离时间我们无法谈变化。如果变化是实在的(客观存在的)、那么时间也只能是实在的。”
门德尔松的回复是:
“非常出色的一篇论文。但是,恕我不能赞同您关于时间是只是一种主观上的东西这一观点。”
兰伯特与门德尔松异口同声的否定了康德关于时间的观点。那么康德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
时间是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时间的论述是这样的:
“时间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附属于物的某种客观规定。从时间中把人的感性直观所成立的一切条件去除掉的话,什么也不会剩下了。”
用比较直白简单的话来说的话就是,时间与客观事物的存在没有任何关系。时间是人类的认知成为可能的条件,不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条件。换而言之,没有主观认知,就没有时间,反之没有时间就不会有人的主观认知(用康德的语言是“感性直观”)。
空间是什么?
康德对于空间的描述更加简单直白:
“空间不是附属于物自体的某种属性,也不是表现物自体之间关系的某种东西。也就是说,空间不是规定物自体的某种属性……空间只能是某种现象的形式。也就是说,空间是感性的主观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对我们来说外在直观才得以可能。”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观点是与时间一样,空间是人类认知得以可能的条件,而不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条件。
康德的时空观是颠覆性的。因为时间和空间变成不是附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自体世界的属性,而是依存与于主观的现象界的属性。成为主观认知成立的条件,反过来主观认知消失了,时间与空间也就停止而不复存在了。
这段话比较抽象,按我的理解用最简单的话说,我们的感官对对象的认知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模板来进行的,抛开时间和空间我们就认知不了事物。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追申:
记得以前在读《金刚经》的时候,于晓非先生曾经说下面两段经文是佛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构我们凡夫世界(参见前文“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时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空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果把佛所说的“真实”与康德的“物自体”对应、而把佛要解构的“凡夫境界”与康德的“现象界”对应。呵呵,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完美的匹配。时间与空间只是存在凡夫境界上的现象的成立条件。而在佛的境界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所以,佛不生不灭,而且可以对芸芸佛教徒的修行悉知悉见。
呵呵,随性而来的玩笑话而已,不必当真。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