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比较忙,写的时间少了......:)
“ 形而上学曾经被尊为万学的女王。如果意志即为存在,那么形而上学所探讨的对象足以让她享受如此殊荣。然而如今对形而上学的诬蔑成为了一种时尚, 曾经的女王被驱逐,被抛弃……”
形而上学(MetaPhsic)在以前也曾提到过,其本意为“物理学(或自然学)之后”,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超出人类可经验的范围的事物, 比方说灵魂,神的存在证明等等。 而在据我们二百多年前的十八世纪康德生活的时代,形而上学就已经没落了。
在康德的眼里,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失败来自于人类理性能力的盲目, 这种盲目误导人们以为可以僭越自己的认知范围,站在神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事实上,像柏拉图的“理念(idea)界”, 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等等都是站在神的角度而不是人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在康德眼中这种“妄自尊大”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曾经这样写到:
“在我的这本书(《纯粹理性批评》)里,对形而上学中的所有悬而未决的课题都给出了解答,或者至少提供了解决的线索。
我在这样说的同时,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对于我的这种傲慢与自大,在读者的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轻蔑和厌恶。但是,我依然会这么说。因为相比起那些企图证明关于灵魂单一性的世界起源的必然性的传统形而上学学者们,我的说法是相当稳妥的。因为他们在超出人类经验认识界限的领域里论说,而我则诚实而又明白地承认那个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了哲学家身上的那种共通的,夹杂着狂妄与谦卑,不可言喻的古怪性格(笑)。然而,康德在这么说的同时,并不是否定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的存在,而是说我们无法讨论这些话题,比方说神的存在。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把它们封存到一个康德称之为“物自体”的世界里。
物自体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因为你不能(理性的盲目往往会误导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去认知这是个什么东西。关于物自体的疑惑,并不是我们后生晚辈才有的。在康德同时代的德国思想家雅各比(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就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名的批评:
“不以物自体为前提,我无法进入这个(《纯粹理性批判》的)体系中去, 而以物自体为前提我又无法停留在这个体系里。”
正如同儒家的“仁”一样,孔老夫子只是说什么行为符合仁,什么行为不符合仁......, 但他老人家就是不说什么是仁。 在前文里,我曾写过我对物自体为什么存在的理解,但康德好像并没有太多心思去探讨物自体,这个概念的存在只是单纯的因为没有物自体,现象的存在就不太合理。在康德的语言里“物自体”这个概念代表的不仅仅是存在,而且有“本质”的含义, 比方说“作为物自体的人的存在”的这一说法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之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物自体”的概念类似孔子的“仁”, 老子的“道”等等。也许你可以去思维什么符合仁,什么符合道,但不要试图去解释什么是仁,什么是道。在我理解物自体也是这么一个概念。
不过幸好, 我们不需要站在神的角度去解释物自体, 我们只需要搞清楚我们所能认知的现象界的东西。但哲学要做的不是对各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正确的认知, 那是物理学等等具体自然科学的工作。哲学要做的是按康德的话来说是这样的:
“我要做的,不是针对对象的认识,而是一般意义上关于我们是如何认识对象的方法的认识,我为之起了个名字叫‘超越论’ ”。
顺便作几个康德名词解释。 我不太清楚中文里对康德著作如何翻译的。 在日文翻译里,这里的“超越”和另外一个词“先验”其实是同一个词"transzendental"的不同翻译。“先验”有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意思。而“超越”则意味着“维度”的不同,比方说上面这段话如果说对对象的认知是一维的认知话,那么针对认知方法的认知则是二维的,所以是“超越”的。尽管在日语里根据语境不同翻译不同,理解上不同,但在原著里都对应同一个词“transzendental”。
与之类似的是“a prori”和“a posteriori”意思是“先天的”和“后天的”。比方说“先天综合判断”中的“先天”就是“a prori”。 这里“先天”也有“先于经验“的意思,但更加强调“不来源于经验”。
还有一组词是“纯粹”与“经验”。也是在不同语境下使用的相反意义的词。如果做个粗分类就是:
纯粹 - 先天 - 超越/先验 Vs 经验 - 后天
呵呵,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