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1, 2020

并非所有政体都适用于所有国家

"自由并非在任何的土地上都能结出果实。也并非所有的人民都能尝到它的味道。"

这是《社会契约论》第三卷第八章。卢梭在这一章里论述的主题是:

政体的形成有它的固有的风土。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只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生产者是构成国家的每个个人。也就是说政府的消费来源于其人民的劳动,并且是来源于个人消费的剩余。因此,构成社会的一个条件就是其构成员的生产有剩余。

而当我们着眼于这个生产的剩余时,就会发现它依存于很多条件。比方说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生产;其土地上人民的生产能力与消费量的多少。而另一方面,政府也是不同的。有的政府奢侈,有的政府则简朴。因此如果从一个国家人民的富裕程度来看其是否自由,则取决于上述两个方面:

* 人民生产量中扣除消费量后的剩余;
* 上述剩余中有多少被政府(公共)所征收。

在这里,卢梭的主张有两点。

1. 政府中的阶层越多,政府造成的负担就越大。
2. 政府对人民征收的量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还原的量和速度。

政府代表的是公共力量,只是主权者的代理人。所以其对人民的财富的征收除却必要的消耗之外,应该要全部还原给人民。按照中国的俗话说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种征收在形式上就是税。所征收的税的绝对值的多少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还原给人民的速度和效率。如果税收根本不会还原给人民,收的再少也对人民是负担。也会造成人民的贫瘠。

而从执政官到人民的距离越大,不但内部消耗就会越大,而且还原的速度和效率就必然会越低。对人民造成的负担就越重。所以,君主制里人民的负担最重;贵族制其次;而在民主制中人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卢梭称这个是君主制与民主国家的最明显的区别。

"专制政治不是为了臣民的幸福而统治他们,而是为了统治臣民而使他们贫困潦倒。"

在当时那种书报审查制度非常严格的君主制国家里,把话说的这么露骨,《社会契约论》被禁,卢梭流亡国外也是不难理解的了(笑)。

接下来,卢梭做了一个规律性的总结。

自然条件(土地上劳动与产出的比例)决定统治形态:

* 完全没有产出的不毛之地,只适合原始人居住;
* 人的劳动只能产出仅够生存的土地,只适合野蛮人居住。因为任何国家组织在这样的土地上都无法存在;
* 劳动产出的生产剩余处于中等水平的国家,适合自由的民主制;
* 付出一点儿劳动就可以收获大量产出的富饶的土地则适合君主制。

对于最后一点,卢梭的观点是这样的:过剩的财富与其让每个臣民去浪费,还不如交给至少名义上是为了公众利益的国家。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No comments: